过敏性皮炎与接触性皮炎的区别是什么

过敏性皮炎与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和诱发因素不同,前者是免疫系统对特定过敏原的异常反应,后者是皮肤直接接触刺激物或过敏原后的局部炎症。
过敏性皮炎属于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后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时引发炎症反应。接触性皮炎分为刺激性(占80%)和变应性(占20%),前者由强酸强碱等刺激物直接损伤皮肤屏障,后者与过敏性皮炎类似但局限于接触部位。
过敏性皮炎常见于肘窝、腘窝等屈侧部位,呈对称性分布,皮损以干燥、脱屑为主。接触性皮炎严格局限于接触区域,如镍过敏多发生在耳垂或手腕接触饰品处,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水疱,急性期可见渗出。
过敏性皮炎往往慢性反复发作,与环境过敏原如尘螨、食物过敏原持续暴露有关。接触性皮炎在去除致敏物后1-3周可自愈,但再次接触会复发,如橡胶手套引起的皮炎在停止使用后症状消退。
过敏性皮炎需通过血清IgE检测或皮肤点刺试验寻找系统过敏原。接触性皮炎主要采用斑贴试验检测28-48小时后反应,常见阳性过敏原包括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等。
过敏性皮炎需长期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配合糖皮质激素乳膏。接触性皮炎急性期用硼酸溶液湿敷,慢性期用他克莫司软膏,关键是完全避免接触已知刺激物。
两种皮炎患者均需使用温和无皂基清洁剂,穿着纯棉衣物。过敏性皮炎患者建议定期使用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接触性皮炎患者接触可疑物品前可涂抹隔离霜。记录发作时的环境接触物有助于识别过敏原,症状持续加重或继发感染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