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何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抬高患肢、穿戴弹力袜、适当活动、调整饮食、遵医嘱用药等方式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由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
卧床时将患肢抬高超过心脏水平15-30厘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长时间下垂或压迫患肢,夜间睡眠时可使用软枕垫高。抬高期间观察肢体颜色、温度变化,若出现苍白或麻木需及时调整姿势。
选择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晨起前卧床穿戴,覆盖至大腿根部。弹力袜通过梯度压力改善静脉回流,降低血栓脱落风险。每日穿戴时间不超过12小时,注意检查皮肤是否出现压痕或过敏反应。
急性期后遵医嘱进行踝泵运动,即缓慢屈伸踝关节促进肌肉泵血。恢复期可进行步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每次15-30分钟。禁止剧烈跑跳或长时间静坐,活动时穿戴弹力袜保护。
增加饮水至每日2000毫升以上,稀释血液黏稠度。多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减少动物内脏等高脂饮食。合并高血压者需限盐,糖尿病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抗凝治疗常用利伐沙班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药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擅自调整剂量,服药期间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禁止与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联用。
护理期间每日测量双侧腿围并记录变化,避免按摩或热敷患肢。戒烟并控制体重,长途旅行时每2小时活动下肢。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征兆,须立即平卧并呼叫急救。恢复期每3-6个月复查血管超声,长期抗凝者定期评估出血风险。保持乐观心态,循序渐进恢复日常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