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是如何分类的

心肌梗塞通常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和慢性心肌梗塞三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主要由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电图表现为ST段明显抬高。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需立即进行再灌注治疗。常见干预手段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如注射用阿替普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术。这类心肌梗塞病情进展迅速,心肌细胞坏死面积较大,早期识别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通常由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引起,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症状可能包括胸闷、气短、乏力等,疼痛程度较ST段抬高型轻。治疗策略以抗凝抗血小板为主,常用药物包括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这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常显示多支血管病变,需要综合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慢性心肌梗塞指心肌组织已经形成瘢痕的陈旧性梗塞,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心脏彩超可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电图可能有病理性Q波。治疗重点在于二级预防,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如阿托伐他汀钙片使用,以及心脏康复训练。这类患者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心功能变化。
心肌梗塞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和动物内脏。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每次持续20-30分钟。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血脂、血糖和心电图。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出现胸闷胸痛加重时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