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缺血性挛缩可以分为哪几类

前臂缺血性挛缩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类。该病症主要由前臂肌肉组织因血供不足导致纤维化挛缩,常见于外伤、血管损伤或筋膜室综合征后。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缺血后6-12小时内,主要表现为前臂剧烈疼痛、被动牵拉痛及感觉异常。此时肌肉组织尚未发生不可逆损伤,及时恢复血供可避免挛缩形成。需紧急处理原发病因,如解除外部压迫、修复血管损伤或行筋膜切开减压术。缺血持续超过8小时可能进展为肌肉坏死。
亚急性期出现在缺血后1-4周,肌肉开始出现纤维化改变但尚未完全僵硬。临床可见前臂肌肉轻度挛缩、关节活动受限及肌力下降。此阶段可通过康复训练、支具固定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延缓病情进展。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早期手术松解。
慢性期指缺血后超过1个月,肌肉已形成不可逆纤维化挛缩。典型表现为前臂屈肌群挛缩畸形、腕关节屈曲及手指爪形手。需行肌腱延长术、肌腱转位术或游离肌肉移植等重建手术。术后需配合长期康复训练以改善功能。
前臂缺血性挛缩的预防重于治疗,外伤后需密切观察肢体血运。出现疼痛加剧、苍白或感觉减退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患者应避免过度用力,定期进行关节被动拉伸,维持蛋白质摄入以促进肌肉修复。寒冷环境下需注意肢体保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