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通常可分为急性失眠、慢性失眠、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等类型。
急性失眠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少于三个月,可能与近期压力、环境变化或情绪波动有关。患者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但症状会随着压力源的消失而缓解。改善措施包括调整作息、减少咖啡因摄入、睡前放松训练等。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短期使用右佐匹克隆片、唑吡坦片等药物辅助睡眠。
慢性失眠指每周至少出现三次睡眠问题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可能与焦虑障碍、抑郁症或慢性疼痛等疾病相关。患者常伴有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艾司唑仑片、阿戈美拉汀片等药物,同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
原发性失眠指无明确诱因的长期睡眠障碍,可能与遗传或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异常有关。患者多从青年期开始出现难以解释的入睡困难或早醒。治疗以睡眠卫生教育为主,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扎来普隆胶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调节睡眠节律。
继发性失眠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哮喘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患者除失眠外还伴有原发病症状,如心悸、咳嗽等。需优先治疗基础疾病,调整致病药物,必要时辅以劳拉西泮片、米氮平片等对症治疗。
包括睡眠维持障碍型、早醒型等,多与年龄增长或生物钟紊乱相关。老年人常见睡眠片段化,年轻人则多表现为昼夜节律延迟。可通过光照疗法、定时起床等行为调整改善,顽固性病例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长期失眠患者应避免自行服用安眠药物,建议通过规律运动、睡前热水浴等方式改善睡眠质量。保持卧室环境黑暗安静,限制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无法缓解,需及时至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完善多导睡眠监测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可适当食用小米、酸枣仁等助眠食物,但需注意避免睡前过量饮水或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