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急性胃肠炎主要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常见检查方式有血常规、粪便检查、腹部超声等。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时间、症状特点、饮食史和接触史。重点了解有无不洁饮食、群体发病、近期用药等情况。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时间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通过触诊检查腹部压痛部位和程度,听诊肠鸣音变化。测量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评估脱水程度。观察皮肤弹性、眼窝凹陷等脱水体征,严重脱水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表现。
血常规可反映感染程度和类型。细菌感染常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病毒感染可能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有助于判断脱水程度,电解质检查可发现钠、钾等紊乱。
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粪便培养能明确致病菌种类,对细菌性胃肠炎诊断有重要意义。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适用于儿童病毒性胃肠炎诊断,隐血试验可判断消化道出血情况。
腹部超声可排除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腹部CT检查,观察肠壁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情况。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肠穿孔等并发症,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确诊急性胃肠炎后应注意休息,补充足够水分,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如出现持续高热、严重脱水、血便等情况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