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牙源性肿瘤

关键词: #肿瘤
关键词: #肿瘤
牙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牙源性组织(如牙胚、牙板、牙囊等)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主要包括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黏液瘤等类型。
成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多发生于下颌骨磨牙区。该肿瘤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能出现颌骨膨隆、牙齿移位或松动。成釉细胞瘤具有局部侵袭性,但极少发生远处转移。影像学检查可见单房或多房性透射影,边界清晰或呈扇形。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需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以防止复发。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一种具有复发倾向的囊性病变,常见于下颌第三磨牙区。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膨胀,囊腔内含角化物。影像学特征为单房透射影,边缘光滑或呈扇形。该病变易复发,治疗需完整刮除囊壁或行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牙源性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由星形或梭形细胞及大量黏液样基质构成。好发于下颌骨前磨牙区,生长缓慢但具有局部浸润性。临床可见颌骨膨大,牙齿移位。影像学表现为多房性透射影,呈蜂窝状或肥皂泡样改变。治疗以广泛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能需植骨修复缺损。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特征为上皮岛伴钙化。多发生于下颌前牙区,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影像学可见界限清楚的透射影内散布钙化点。该肿瘤生长具有自限性,治疗以保守性刮除术为主,预后良好。
牙源性癌是恶性牙源性肿瘤的统称,包括原发性骨内癌和转移性成釉细胞瘤等。临床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肿块伴疼痛、麻木、牙齿松动等症状。影像学显示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破坏。治疗需广泛切除联合放疗或化疗,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牙源性肿瘤患者术后应保持口腔卫生,避免过硬食物刺激手术部位。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均衡饮食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可帮助伤口愈合。出现颌骨异常膨隆、牙齿移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