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有什么危害

胆囊炎可能引发胆囊穿孔、胆汁性腹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长期反复发作还可能增加胆囊癌风险。胆囊炎的主要危害有胆囊功能受损、感染扩散、胆道梗阻、全身炎症反应、癌变倾向。
胆囊炎会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影响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急性发作时胆囊黏膜充血水肿,慢性炎症可能形成胆囊萎缩。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症状,长期可能诱发胆结石形成。
胆囊内细菌感染可能通过胆道系统扩散至肝脏,引发肝脓肿或胆管炎。严重时病原体入血会导致败血症,表现为寒战高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是胆囊炎最危险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炎症引起的胆囊颈部水肿或结石嵌顿可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浓茶色、陶土样大便等梗阻性黄疸表现。长期梗阻可能继发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可能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心率加快、白细胞显著升高,严重者可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需要重症监护治疗。
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会使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特别是合并胆囊结石时,癌变概率明显增高。胆囊癌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多属晚期,五年生存率较低。瓷化胆囊患者需特别警惕恶变可能。
胆囊炎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规律排放,减少胆囊淤积。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立即就医,慢性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肝胆超声检查。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时须及时排查癌变可能。日常可适量补充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但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