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关键词: #白内障
关键词: #白内障
白内障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眼部外伤、代谢性疾病、长期紫外线暴露等。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的视力障碍性疾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视物模糊,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眩光、复视等症状。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类型,晶状体随年龄增长逐渐硬化脱水,蛋白质氧化变性形成浑浊。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80岁以上老年人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日常可通过佩戴防紫外线眼镜、控制血糖血压等方式延缓进展。
先天性白内障多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患儿出生时即存在晶状体混浊。部分遗传代谢病如半乳糖血症、眼-脑-肾综合征等也可导致白内障。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孕期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眼球穿透伤或钝挫伤可破坏晶状体囊膜,导致房水渗透引发纤维化混浊。电击伤、辐射伤及化学烧伤也可直接损伤晶状体上皮细胞。从事高风险作业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外伤后需及时就医处理。
糖尿病患者的晶状体在高糖环境下会发生山梨醇蓄积,引发渗透性水肿和蛋白质变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导致的低钙血症、威尔逊病的铜沉积等均可干扰晶状体代谢。控制原发病是预防关键,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紫外线B段可诱发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促进活性氧自由基生成。高原地区、长期户外工作者发病率较高,紫外线每增加1%照射量,白内障风险上升10%。建议选择UV400防护标准的太阳镜,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强光直射。
白内障患者应增加深色蔬菜水果摄入,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抗氧化物质;避免吸烟及过量饮酒;阅读时保证充足光照但避免眩光;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和眼底评估。视力下降至0.5以下或影响日常生活时,可考虑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