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有哪些类型

新生儿黄疸主要有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三种类型,需根据胆红素水平及临床表现进行区分。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现象,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未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有限,导致未结合胆红素暂时性升高。表现为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一般无其他异常症状。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泄,严重时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出生24小时内)或持续时间超过2周,可能与溶血性疾病、感染、胆道闭锁等因素有关。患儿除皮肤黄染外,常伴随嗜睡、拒奶、发热等症状,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较快。需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如ABO溶血需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感染性黄疸需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胆道闭锁需手术干预。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喂养不足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有关。黄疸可持续3-12周,停喂母乳48小时后胆红素可明显下降。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若胆红素水平较高可短暂中断母乳喂养,或遵医嘱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片。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若发现黄染蔓延至四肢或伴有精神差、吃奶减少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保持充足母乳喂养有助于胆红素排泄,但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需增加喂养次数至每日10-12次。避免自行使用中药或偏方,蓝光治疗期间注意保护眼睛及会阴部,定期监测胆红素值至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