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髓水肿怎么治疗

胫骨骨髓水肿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穿刺抽液、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胫骨骨髓水肿通常由外伤、过度运动、感染、骨关节炎、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肢避免负重活动,可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建议佩戴支具或石膏固定4-6周,防止骨骼因应力刺激加重水肿。日常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睡眠时在小腿下方垫软枕。
炎症稳定后可采用脉冲电磁场治疗,通过磁场改善局部微循环。超短波治疗可促进水肿吸收,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冷敷适用于急性肿胀期,每次10-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可缓解疼痛肿胀,存在胃肠疾病者需配合奥美拉唑肠溶片使用。严重水肿可短期口服地奥司明片改善静脉回流。合并感染者需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抗生素。
对于关节腔合并大量积液者,在无菌条件下行穿刺引流,每次抽液不超过500毫升。抽液后关节腔内可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每周1次,连续3-5周。操作后需加压包扎24小时,观察是否出现感染征象。
顽固性水肿需行髓芯减压术,通过钻孔降低骨内压。合并骨坏死者需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术,术后需配合高压氧治疗。术后6周内禁止患肢负重,定期复查MRI观察骨髓水肿消退情况。
治疗期间应保持高钙饮食,每日饮用300毫升牛奶,适量进食豆腐、深绿色蔬菜。康复期逐步进行直腿抬高、踝泵运动等非负重训练,运动强度以不诱发疼痛为度。需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若出现持续发热或夜间痛需及时复诊。长期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者需每年进行颌骨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