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梗阻是什么引起的

关键词: #肠梗阻
关键词: #肠梗阻
婴儿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胎粪性肠梗阻、肠扭转、肠道炎症等因素引起。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婴儿表现为呕吐、腹胀、排便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肠套叠是婴儿肠梗阻最常见原因,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多发生于4-10个月龄婴儿。可能与肠道病毒感染、肠道蠕动异常有关,典型症状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血便、腹部包块。需通过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常用药物包括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口服补液盐Ⅲ等缓解症状。
先天性肠道闭锁或狭窄可导致完全性或不全性梗阻,如十二指肠闭锁、空回肠闭锁等。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出现胆汁性呕吐、无胎便排出等症状。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法,术后可能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
胎粪性肠梗阻多见于囊性纤维化患儿,因胎粪异常黏稠堵塞远端回肠。表现为出生后无胎便排出、腹胀进行性加重。可通过灌肠或手术解除梗阻,必要时使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灌肠稀释胎粪,配合注射用胰蛋白酶促进消化。
肠扭转因肠道固定不良发生旋转,造成血运障碍和梗阻,常见于中肠扭转。突发剧烈腹痛、呕吐物含胆汁、迅速出现休克体征。需急诊手术复位,避免肠坏死,术后可能需使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预防应激性溃疡。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儿,因肠道缺血、感染导致肠壁炎症水肿。表现为喂养不耐受、血便、肠鸣音减弱。需禁食胃肠减压,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抗感染,严重时需切除坏死肠段。
家长发现婴儿出现拒食、呕吐胆汁、腹胀或排便异常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喂养时注意奶量控制与拍嗝,避免呛奶诱发肠套叠。术后恢复期需遵医嘱进行渐进式喂养,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肠道功能。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