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不是肝癌介入化疗的并发症

发热可能是肝癌介入化疗的并发症。肝癌介入化疗后发热可能与感染、肿瘤坏死、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
肝癌介入化疗后发热常见于术后1-3天,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这种发热通常与肿瘤组织坏死吸收有关,属于机体对治疗的正常反应。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栓塞剂或化疗药物可能刺激肝包膜或周围组织,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伴随轻度乏力、食欲减退,但无寒战等严重感染表现。此时可通过物理降温、适量补液缓解症状,一般持续2-3天可自行消退。
若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持续超过5天,需警惕感染性发热。介入操作可能破坏胆道系统完整性,导致胆道感染或肝脓肿形成。化疗药物抑制免疫功能也会增加细菌感染概率。这类发热常伴随寒战、黄疸、右上腹疼痛,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明显升高。需及时进行血培养、腹部影像学检查,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严重感染可能需穿刺引流或调整化疗方案。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发热应及时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穿刺点。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羹,适量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若发热伴随意识改变、持续呕吐或皮肤瘀斑,须立即就医排除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