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额颞硬膜下血肿是什么

双侧额颞硬膜下血肿是指血液积聚在双侧额叶和颞叶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属于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该病症主要由外伤导致桥静脉撕裂或皮质血管破裂引起,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或癫痫发作等症状。
头部受到直接撞击或减速性损伤是主要原因,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桥静脉断裂,血液缓慢渗入硬膜下腔形成慢性血肿,或急性损伤造成皮质动脉破裂导致快速出血。患者需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范围,严重时需行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配合胞磷胆碱钠胶囊营养神经。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患有血友病等凝血异常疾病时,轻微头部外伤即可诱发硬膜下血肿。此类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头痛,易被误诊为偏头痛。确诊后需停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同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老年人群或长期酗酒者因脑组织萎缩,硬膜下间隙增宽使桥静脉更易受牵拉损伤。这类血肿往往进展隐匿,可能在伤后数周才出现精神异常、步态不稳等非典型症状。治疗上可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术后使用尼莫地平片改善脑循环,配合认知功能训练。
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或淀粉样脑血管病变可能自发性破裂出血,形成硬膜下血肿。患者常突发剧烈头痛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并行血管畸形切除术,术后需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片预防癫痫发作。
腰椎穿刺、脑室引流等医疗操作可能因颅内压骤变诱发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为操作后出现意识水平下降,需通过影像学与术后血肿鉴别。治疗需根据出血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干预,可配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减轻脑水肿。
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用力排便,饮食以低盐高蛋白流质为主。恢复期需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若出现嗜睡、单侧肢体麻木加重等预警症状,须立即返院复查。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并每3个月监测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