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的症状和前兆有哪些

关键词: #肠息肉
关键词: #肠息肉
肠息肉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前兆包括长期便秘或腹泻、不明原因贫血等。肠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隐痛、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便血是肠息肉常见症状,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肠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导致出血,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引发贫血。若出血量较大或伴随头晕乏力,需警惕恶性病变可能。肠镜可明确出血原因,必要时需进行病理检查。
腹痛多表现为下腹部隐痛或胀痛,排便后可能缓解。息肉增大可能引起肠梗阻,导致阵发性绞痛。炎症性肠病相关息肉可能伴随持续钝痛。腹痛持续加重需排除肠套叠等并发症,腹部CT或超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出现里急后重感。直肠息肉可能产生排便不尽感,粪便变细呈铅笔状。绒毛状腺瘤可能导致大量黏液便,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建议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筛查。
长期隐性出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时,应优先排查消化道出血源,胶囊内镜对小肠息肉诊断具有优势。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腹部包块等体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伴随皮肤色素沉着、骨瘤等肠外表现。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患者需定期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必要时考虑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保持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25-30克,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烹饪方式建议选择蒸煮代替煎炸。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监测。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