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需要做什么检查能查出来

血管炎可通过血常规、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和组织活检等方式确诊。血管炎可能与感染、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乏力、皮肤紫癜、关节疼痛等症状。
血常规是血管炎的基础检查项目,通过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血管炎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血常规检查操作简便,结果快速,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免疫学检查包括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类风湿因子、补体水平等项目。ANCA检测对诊断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小血管炎具有较高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异常可提示免疫系统功能紊乱,辅助判断血管炎类型和活动度。
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结构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评估浅表血管血流情况,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中等大小血管炎病变,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发现早期血管炎改变。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优势,但对小血管病变敏感性有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大中血管炎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血管狭窄、扩张或闭塞等特征性改变。DSA对结节性多动脉炎、大动脉炎等血管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属于有创检查,存在造影剂过敏、肾功能损害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皮肤、肾脏、肺等受累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血管炎的金标准。活检可观察到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样坏死等特征性改变。浅表部位如皮肤操作简便,深部器官活检需在影像引导下进行,存在一定创伤性,但能提供最直接的诊断依据。
确诊血管炎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应避免自行用药,严格遵医嘱完成相关检查。日常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和剧烈运动,保持皮肤清洁,监测血压变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营养,限制高盐高脂食物。出现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