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便秘检查什么

消化内科针对便秘的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常规、结肠镜检查、胃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腹部影像学检查等。便秘可能与饮食结构异常、肠道功能紊乱、器质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需结合检查结果明确病因。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性状、隐血及寄生虫感染情况。干硬球状粪便提示慢传输型便秘,隐血阳性需警惕肠道肿瘤或炎症性肠病。该检查有助于初步区分功能性便秘与器质性病变,必要时需进一步结合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能直观观察结直肠黏膜状态,排查肿瘤、息肉、炎症等器质性病变。长期便秘伴体重下降或便血患者需优先考虑此项检查。检查前需进行肠道清洁准备,过程中可能发现肠腔狭窄或黑变病等特征性改变。
通过服用标记物后拍摄腹部X光片评估肠道传输功能。标记物72小时残留率超过20%可诊断为慢传输型便秘。该检查能区分结肠无力症与出口梗阻型便秘,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价值。
采用压力导管检测肛门括约肌功能及直肠感觉阈值。排便时肛门压力异常升高提示盆底肌协调障碍,直肠感觉迟钝常见于功能性便秘。检查结果可为生物反馈治疗提供参数依据。
腹部CT或钡剂灌肠可显示肠管扩张、粪块嵌塞等结构异常。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可见典型狭窄段与扩张段移行区,肠梗阻病例能明确梗阻部位。影像学检查对继发性便秘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便秘患者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至每日25-30克,推荐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应达到1500-2000毫升,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不动。适度进行快走、瑜伽等运动可促进肠蠕动,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腹痛、便血等警报症状,应及时复查结肠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