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可通过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排除性诊断等方式诊断。肠易激综合征通常由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感染后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诊断依据是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随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症状包括腹痛排便后缓解、排便频率异常、粪便性状改变。症状需持续存在3个月以上,每月发作至少3天。罗马IV标准要求腹痛与排便相关,并伴随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改变。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排便不尽感等非特异性症状。
体格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医生会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包块或脏器肿大,评估肠鸣音是否正常。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通常无阳性体征,可能出现轻度腹部压痛。直肠指检可评估肛门括约肌功能,排除直肠病变。体重、营养状况评估有助于鉴别器质性疾病。
血常规可排除贫血或感染,粪便常规检查隐血、寄生虫及病原体。C反应蛋白和血沉检查有助于鉴别炎症性肠病。乳糖氢呼气试验可诊断乳糖不耐受。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疾病。血清学检测可鉴别乳糜泻,必要时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食物不耐受。
腹部超声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结肠镜检查是排除炎症性肠病、肿瘤的重要方法,尤其适用于40岁以上或有报警症状者。钡剂灌肠可观察结肠形态,但已逐渐被结肠镜取代。腹部CT或MRI在特定情况下用于评估肠道外病变。小肠造影或胶囊内镜适用于怀疑小肠病变者。
需系统排除炎症性肠病、结肠肿瘤、乳糜泻、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报警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夜间腹痛、直肠出血、贫血、发热或家族史阳性。对符合罗马标准且无报警症状者,可临床诊断。诊断过程中需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焦虑抑郁量表有助于识别心理共病。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后应建立长期管理计划,包括饮食调整如低FODMAP饮食、规律进食,适度运动如步行或瑜伽帮助调节肠道功能,保持充足睡眠。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治疗对改善症状有帮助。避免过度检查,定期随访评估症状变化。记录饮食与症状关系有助于识别诱发因素。症状加重或出现新发报警表现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