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肛肠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肛肠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小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调整饮食、定期复查、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小肠息肉发生,通常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这类患者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认,治疗上以定期内镜监测为主,必要时行预防性小肠切除术。遗传性息肉具有恶变倾向,建议患者亲属进行筛查。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慢性炎症疾病长期刺激肠黏膜,可能诱发炎性息肉形成,常伴随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控制原发病是关键,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采用肠段切除术。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息肉发生概率。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纤维素食物的比例,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这类生理性息肉通常较小,通过饮食调整后部分可自行消退。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小肠可能损伤黏膜,形成胆汁反流性息肉,多伴有上腹灼痛、口苦等症状。可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中和胆汁,严重反流者需行十二指肠转位术等抗反流手术。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益生菌不足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诱发息肉生长。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配合低糖饮食有助于恢复菌群平衡。此类息肉多为良性,但需警惕伴随的肠功能紊乱症状。

发现小肠息肉后应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步行等适度运动。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或病理提示不典型增生时,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小肠镜。日常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出现持续腹痛、黑便等异常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肠黏膜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