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溃疡的临床表现

小肠溃疡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黑便或血便、体重下降等。小肠溃疡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克罗恩病、血管异常、放射性肠炎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
腹痛是小肠溃疡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隐痛、钝痛或烧灼样疼痛,进食后可能加重。疼痛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与胃溃疡不同,小肠溃疡的腹痛常在餐后2-4小时出现,空腹时加重,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腹痛可能与溃疡刺激肠壁神经、局部痉挛或炎症反应有关。若疼痛突然加剧并扩散至全腹,需警惕穿孔可能。
腹胀多因溃疡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消化吸收障碍或局部炎症引起肠蠕动异常所致。患者常感觉腹部饱胀不适,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或减弱。严重时可因溃疡周围水肿、瘢痕形成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出现排气排便减少、腹部膨隆。腹胀程度与溃疡大小、部位及并发症相关,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腹胀通常较空肠溃疡更明显。
恶心呕吐多见于溃疡活动期或并发梗阻时,呕吐物可能含未消化食物或胆汁。胃出口附近的十二指肠溃疡易引起胃排空障碍,导致反复呕吐。长期呕吐可能导致脱水、酸碱失衡和营养不良。若呕吐物呈咖啡渣样或含鲜红色血液,提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需紧急处理。部分患者呕吐后腹痛可暂时缓解。
黑便多由溃疡出血经肠道硫化作用形成,提示上段小肠出血。下段小肠溃疡出血可能表现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出血量大时可导致贫血、头晕甚至休克。慢性隐性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出血程度与溃疡侵蚀血管大小有关,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体重下降与进食后腹痛导致的畏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或慢性消耗有关。克罗恩病相关的小肠溃疡常伴有明显体重减轻,可能合并发热、营养不良。长期未治疗的溃疡可导致蛋白质丢失性肠病,出现低蛋白血症和水肿。儿童患者体重下降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及时干预营养支持。
小肠溃疡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过硬过烫食物,选择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多餐。戒烟限酒,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营养指标,出现持续腹痛、呕血、便血或体重骤降时需及时就医。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规范进行根除治疗,慢性溃疡需长期随访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