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气肿是什么气胸

关键词: #气胸
关键词: #气胸
皮下气肿通常与气胸有关,是气体异常积聚在皮下组织的一种表现,可能由自发性气胸、外伤性气胸或医源性气胸等因素引起。皮下气肿可通过触诊发现皮下捻发音,常伴随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自发性气胸多因肺大疱破裂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部分气体可能沿组织间隙扩散至皮下形成气肿。患者可能出现突发胸痛、干咳,严重时伴随呼吸急促。治疗需根据气胸量选择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术,药物可选用头孢呋辛酯片、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等预防感染。
外伤性气胸由胸部穿透伤或肋骨骨折刺破肺组织引起,气体可经破损处进入皮下。常见症状包括局部肿胀、压痛及皮肤握雪感。需立即处理原发损伤,必要时行胸腔引流,配合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控制出血和感染。
医源性气胸多见于胸腔穿刺、机械通气等医疗操作后,气体可能通过穿刺通道渗入皮下。表现为操作部位周围皮肤肿胀,可伴有轻度疼痛。多数情况可自行吸收,严重时需重新调整通气参数或放置引流管,可辅助使用乙酰半胱氨酸颗粒促进气体吸收。
张力性气胸为急重症,胸腔内高压气体通过破损处持续进入皮下组织,可能导致纵隔移位和循环衰竭。典型表现为颈面部广泛气肿、严重呼吸窘迫。需紧急穿刺减压并持续引流,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炎症反应。
继发性气胸常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等基础疾病,皮下气肿范围多与肺损伤程度相关。除原发病治疗外,需监测血气分析,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査,药物可选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改善通气功能。
出现皮下气肿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气体扩散,保持半卧位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建议立即就医明确气胸类型及程度,严格遵医嘱进行氧疗或手术治疗。日常需戒烟并预防呼吸道感染,慢性肺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肺功能,突发胸痛或气促加重需及时返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