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引起肚子痛的症状

蛔虫感染引起的腹痛主要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绞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食欲异常或肛门瘙痒等症状。蛔虫病主要由饮食卫生不良导致,可通过粪便检查确诊。
蛔虫成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刺激肠壁,引发脐周区域阵发性绞痛,疼痛发作时患者常蜷缩身体。这种疼痛多与蛔虫机械性刺激肠黏膜或造成肠痉挛有关。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排出虫体。
蛔虫寄生可能影响胃肠正常蠕动,导致饭后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异食癖或营养不良。这与虫体消耗宿主营养及代谢产物刺激有关。除驱虫治疗外,可短期使用多潘立酮片调节胃肠动力,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改善肠道微生态。
雌虫夜间在肛周产卵可能引起局部瘙痒,儿童表现为夜间哭闹、频繁搔抓会阴部。确诊需通过透明胶纸法采集肛周虫卵检测。治疗除口服驱虫药外,可用蛲虫膏局部涂抹止痒,并需煮沸消毒贴身衣物阻断传播。
当蛔虫钻入胆道可能引发胆绞痛,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伴黄疸;大量虫体集结可能导致肠梗阻,出现腹胀、排便停止。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可能需内镜取虫或手术治疗。预防性驱虫可使用磷酸哌嗪宝塔糖,但急性期禁用避免刺激虫体。
部分患者对蛔虫代谢产物过敏,表现为荨麻疹或面部浮肿,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这种情况需在驱虫前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驱虫后密切观察是否发生虫体分解导致的过敏性休克。
预防蛔虫感染需严格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生食瓜果彻底清洗,儿童避免吸吮手指。流行地区可每半年预防性服用驱虫药,但孕妇及2岁以下幼儿用药需谨慎。出现持续腹痛或排虫现象时,应及时就医复查粪便,确保彻底清除虫体。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A帮助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