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主要分类

心律失常主要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五大类。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窦房结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律变化。窦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率超过100次/分,常见于运动、情绪激动或发热等生理状态。窦性心动过缓指心率低于60次/分,可能由运动员心脏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青少年呼吸相关变化,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严重窦房结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考虑心脏起搏器植入。
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异位起搏点,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等。房性早搏多为良性,偶发时可无须处理。房性心动过速可能突发突止,部分患者需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需抗凝治疗。心房扑动表现为规律锯齿状心房波,可通过药物或电复律控制。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发生在房室结区域,包括交界性早搏和交界性心动过速。交界性早搏心电图可见提前出现的QRS波群。交界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洋地黄中毒或心肌炎,心率通常为70-130次/分。加速性交界性自主心律常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数可自行缓解。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可能需要β受体阻滞剂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性早搏可见宽大畸形QRS波,频发时需评估心脏结构。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恶化为心室颤动,需紧急电复律。心室颤动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必须立即心肺复苏和除颤。特发性室速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青年,预后相对良好。长QT综合征患者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需避免诱发因素。
传导阻滞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通常无须治疗。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二度II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永久起搏器植入。左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心肌病变,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于健康人群。三分支阻滞提示广泛传导系统病变,预后较差。
心律失常患者应定期监测心率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规律作息,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但避免剧烈运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遵医嘱规范用药。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完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差异较大,需专科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