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嘴唇缝针后有个肉疙瘩

皮肤科编辑 健康小灵通
0次浏览

关键词: #嘴唇 #疙瘩

嘴唇缝针后出现肉疙瘩可能是瘢痕增生或缝线反应引起的局部组织增生。常见原因包括伤口愈合异常、缝线刺激或局部感染,通常表现为质地偏硬、无痛或轻微触痛的凸起物。

1.瘢痕增生

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可能导致瘢痕疙瘩,多见于瘢痕体质人群。早期表现为红色硬结,可能伴随瘙痒感。可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抑制增生,或使用硅酮瘢痕凝胶辅助软化。若影响功能或美观,可考虑手术切除联合电子线照射治疗。

2.缝线反应

缝线材质引起的异物反应可能形成肉芽肿样结节,常见于可吸收缝线未完全降解时。触诊可及活动性小结节,表面可能见缝线残留。需由医生评估后取出残留缝线,配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减轻炎症反应。避免自行拉扯缝线导致二次损伤。

3.局部感染

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形成化脓性肉芽肿。表现为红肿热痛、渗出液或脓性分泌物。需取样培养后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分散片,配合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局部消毒。严重脓肿需切开引流并更换敷料。

4.黏液囊肿

创伤可能导致小唾液腺导管破裂,黏液外渗形成半透明囊性肿物。好发于下唇内侧,直径多在5-10毫米,按压有波动感。较小囊肿可穿刺抽液后注射碘酊,反复发作或较大囊肿需手术完整摘除腺体。

5.创伤性纤维瘤

慢性机械刺激可能诱发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质硬肿物,表面光滑呈肤色。确诊需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送检明确性质。复发概率较高者建议联合冷冻治疗降低复发率。

术后需保持口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餐后漱口,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2周内禁止撕扯痂皮或用力摩擦伤口,睡眠时抬高头部减轻局部充血。若肿物持续增大、出血或影响进食,应及时复诊评估是否需要介入治疗。定期随访观察至伤口完全稳定,瘢痕体质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早期干预预防过度增生。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