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要警惕四种病

癔症患者需警惕分离性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焦虑障碍和抑郁症四种疾病。癔症本身属于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但可能与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共病或症状重叠,需通过专业评估鉴别诊断。
分离性障碍与癔症均可能出现解离症状,如记忆缺失、身份识别混乱等。分离性障碍患者可能因严重心理创伤导致意识、记忆或身份整合功能受损,表现为突发性遗忘、漫游或人格转换。临床需通过详细精神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需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干预,如使用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物调节情绪,配合认知行为疗法重建心理防御机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常主诉多种躯体症状但无明确器质性病变,与癔症转换症状相似。这类疾病可能因情绪问题转化为疼痛、麻木或功能障碍,需通过全面体检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可采用文拉法辛缓释片等药物改善情绪,同时进行系统脱敏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心身关联性,减少对躯体症状的过度关注。
广泛性焦虑或惊恐障碍可能加重癔症发作,表现为过度换气、颤抖等躯体化症状。焦虑障碍患者常伴有持续担忧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癔症的情绪爆发特征部分重叠。临床可使用劳拉西泮片短期缓解急性焦虑,配合丁螺环酮片长期治疗,同时进行放松训练和正念疗法调节情绪反应模式。
抑郁症患者可能伴随癔症样表现,如情感爆发或躯体不适。抑郁共病时可能出现精力减退、兴趣丧失等核心症状,与癔症的情绪夸张表现形成对比。治疗需联合使用氟西汀胶囊、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药,结合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社会功能,定期评估自杀风险及情绪变化。
癔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刺激,家属需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并及时陪同就医。日常可通过瑜伽、冥想等放松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饮食上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和镁元素的食物如全谷物、深绿色蔬菜,有助于神经系统稳定。若出现持续加重的解离症状或躯体不适,须尽快至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