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恶性黑色素瘤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肿瘤,早期可能表现为足底不规则色素斑或结节,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诊。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
手术切除是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需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和范围确定切除范围。对于早期局限性病变,广泛局部切除可达到根治效果。术中需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评估转移风险。术后创面较大时可能需皮瓣修复或植皮。
免疫治疗适用于中晚期或转移性足底恶性黑色素瘤,常用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等。这类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可能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皮炎、结肠炎等,需在专业医生监测下使用。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患者,如BRAFV600E突变可使用维莫非尼片、达拉非尼胶囊等药物。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确认突变状态。靶向药物可能引发发热、关节痛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放射治疗多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病灶或转移灶的姑息治疗,也可用于术后高危患者的辅助治疗。常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精准照射肿瘤区域,可能引起照射部位皮肤反应和疲劳等副作用。
化学治疗在足底恶性黑色素瘤中应用有限,多用于转移性患者的综合治疗。常用方案包含达卡巴嗪注射液等药物,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化疗效果较免疫和靶向治疗差,现多作为后备方案。
足底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建议每3-6个月进行皮肤检查、影像学评估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日常应避免足底反复摩擦刺激,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选择宽松透气的鞋袜。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吸烟饮酒。出现新发色素沉着、结节或溃疡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