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什么病怎么治疗

中医养生编辑 医颗葡萄
0次浏览

关键词: #肠息肉

肠息肉是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良性肿物,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肠息肉通常由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年龄增长、胆汁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

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可通过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或黏膜切除术。内镜治疗创伤小且恢复快,适用于广基息肉或带蒂息肉。术后可能出现少量便血,需禁食1-2天后逐步恢复流质饮食。常见并发症包括穿孔和出血,需监测腹痛及便血情况。

2、手术切除

直径超过2厘米的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需行腹腔镜或开腹肠段切除术。手术适用于广基绒毛状腺瘤或多发性息肉病,术后需留置引流管3-5天。可能出现肠粘连或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术后需定期进行肠镜随访。

3、药物治疗

炎症性息肉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抑制炎症,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腺瘤性息肉术后可考虑塞来昔布胶囊减少复发风险。药物需配合内镜治疗使用,不可单独作为根治手段。

4、饮食调整

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每日膳食纤维应达到25-30克,可食用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酒精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高温煎炸产生的致癌物。

5、定期复查

单发小息肉切除后建议1-3年复查肠镜,高级别瘤变或多发息肉需6-12个月复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每半年检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复查时需进行全结肠检查,避免遗漏近端结肠病变。

肠息肉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注意观察排便习惯改变及便血情况,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术后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饮食种类,避免粗纤维食物划伤创面。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