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性改变是什么意思

乙状结肠炎性改变是指乙状结肠黏膜出现炎症性病理变化,可能由感染、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缺血或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血便等症状。需结合肠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如志贺菌、沙门菌或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里急后重感,粪便检查可见白细胞。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或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胶囊,同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慢性炎症,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糜烂。患者常伴关节痛、口腔溃疡等肠外表现。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调节免疫,重症需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控制急性发作,配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当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引发炎症。粪便菌群检测可见益生菌减少。可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南瓜等改善肠道环境。
动脉硬化或血管栓塞导致结肠供血不足时,黏膜出现缺血性炎症,多见于老年人。典型症状为进食后腹痛,肠镜见黏膜苍白水肿。需用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改善微循环,严重缺血需行血管介入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肠屏障,诱发化学性炎症。患者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症状缓解。必要时改用塞来昔布胶囊等COX-2抑制剂,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
确诊乙状结肠炎性改变后,应避免摄入酒精、生冷及高脂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蒸蛋等低渣饮食。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记录每日排便性状与次数变化。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便血、体重下降需警惕癌变可能。所有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