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损伤做什么检查可以看出来

关键词: #肌肉
关键词: #肌肉
肌肉损伤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肌电图、血液检查等方式诊断。肌肉损伤可能与运动过度、外力撞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
体格检查是诊断肌肉损伤的基础方法,医生通过触诊、观察和功能测试评估损伤程度。触诊可发现局部压痛、肌肉紧张或硬结,观察可见皮肤瘀斑、肿胀或畸形。功能测试包括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检查,判断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受限情况。体格检查能初步区分肌肉拉伤、撕裂或血肿,但需结合影像学确认深层损伤。
超声检查通过高频声波实时成像肌肉结构,适用于浅表肌肉损伤诊断。可清晰显示肌肉纤维断裂、血肿形成及筋膜连续性,动态检查还能观察肌肉收缩状态。超声对急性期水肿和出血敏感,能区分部分撕裂与完全断裂,且无辐射风险,适合儿童和孕妇。但超声对深层肌肉或微小损伤分辨率有限。
磁共振成像能多平面显示肌肉、肌腱和周围软组织,是评估肌肉损伤的金标准。T2加权像可清晰识别水肿、出血和纤维断裂范围,脂肪抑制序列有助于区分新旧损伤。MRI对深层肌肉、肌腱附着点及伴随的骨挫伤诊断优势明显,能精准分级肌肉拉伤程度,指导治疗方案制定。
肌电图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评估神经肌肉功能,适用于合并神经损伤的复杂病例。针电极肌电图可检测肌肉失神经支配或异常自发电位,判断损伤是否累及周围神经。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能鉴别神经根病变或周围神经卡压,但肌电图无法直接显示肌肉结构变化,需结合影像学综合判断。
血液检查主要检测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肌肉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在肌肉损伤后数小时升高,峰值反映损伤范围,持续监测可评估恢复情况。肌红蛋白尿提示横纹肌溶解风险,需警惕肾功能损害。血液检查对慢性肌肉疾病或代谢性肌病有筛查价值,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排除系统性疾病。
肌肉损伤后48小时内应遵循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避免热敷或按摩加重出血。恢复期逐步进行等长收缩和离心训练,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促进肌肉再生。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胸肉、西蓝花等,有助于胶原合成。若出现持续肿胀、皮肤感觉异常或肌无力,应及时复查排除筋膜室综合征或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