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的症状和治疗

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贫血等,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光疗、药物或输血等措施。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升高引起的,常见于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
溶血性黄疸最典型的症状是皮肤和巩膜出现明显黄染,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黄疸程度与溶血速度相关,急性溶血时黄染进展迅速,可能伴有皮肤瘙痒。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可见手掌、足底明显发黄,需与生理性黄疸鉴别。
患者尿液可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这是尿液中结合胆红素增多的表现。严重溶血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尿液呈葡萄酒样颜色。尿液颜色变化常早于皮肤黄染出现,是早期观察溶血进展的重要指标。
溶血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急性溶血时可能突发寒战高热、腰背疼痛,慢性溶血可见脾脏轻度肿大。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低下等表现时提示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血液检查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血清间接胆红素显著增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免疫性溶血,血红蛋白电泳可诊断血红蛋白病。新生儿溶血病需监测经皮胆红素值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伴发淋巴结肿大,G6PD缺乏症患者有蚕豆或药物接触史。疟疾引起的溶血会出现周期性发热,微血管病性溶血可见破碎红细胞。不同病因导致的溶血性黄疸需要针对性治疗原发疾病。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高脂肪饮食,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排泄。新生儿需按需喂养增加排便次数,母乳喂养者必要时暂停母乳。所有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胆红素水平,出现精神萎靡、抽搐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和皮肤黄染变化,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