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危害及影响

慢性肠炎可能引起营养不良、肠道功能紊乱、贫血、肠梗阻、肠穿孔等危害,长期未治疗可能增加癌变风险。慢性肠炎主要由感染、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
慢性肠炎患者因长期腹泻和吸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水肿等症状,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建议通过易消化、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补充营养,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肠内营养粉剂或静脉营养支持。
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和蠕动功能。患者可能出现腹胀、便秘与腹泻交替、肠鸣音亢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调节菌群,或匹维溴铵片改善肠道痉挛。
长期便血或铁吸收障碍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能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症状。需检测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遵医嘱补充硫酸亚铁片或叶酸片,同时治疗原发病。
慢性炎症导致肠壁增厚、粘连或瘢痕形成,可能引发机械性肠梗阻。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轻度梗阻可禁食胃肠减压,严重者需手术松解粘连或切除病变肠段。
深部溃疡穿透肠壁全层可能导致急性穿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可能出现突发剧烈腹痛、板状腹、发热甚至休克。需紧急手术修补穿孔并行腹腔冲洗,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抗感染。
慢性肠炎患者需长期随访管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急性发作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缓解期可逐步增加膳食纤维。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腹痛、便血、体重骤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