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是一种宫颈癌前病变,属于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宫颈细胞异常但未突破基底膜。
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多与高危型HPV16、18等持续感染相关。病毒E6/E7蛋白干扰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功能,导致鳞状上皮细胞出现核增大、核质比增高等可逆性异常改变。吸烟、免疫抑制等因素可能促进病变进展。
病理学表现为宫颈鳞状上皮下1/3层细胞出现核异型性,可见挖空细胞改变,但细胞极性保持完整。病变局限于上皮层,未突破基底膜,与高度病变相比核分裂象较少,无病理性核分裂。
多数患者无特殊症状,部分可能出现接触性出血或异常阴道分泌物。妇科检查可见光滑宫颈或轻度糜烂样改变,肉眼无法直接识别病变,需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下活检确诊。
主要依赖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非典型鳞状细胞,经阴道镜指引下活检病理确诊。可配合HPV-DNA检测评估感染状态,p16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鉴别反应性改变与真性病变。
60%低度病变可自然消退,年轻患者建议6-12个月后复查。持续存在者可选择冷冻治疗或激光消融,生育需求者可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后需定期随访细胞学与HPV检测。
确诊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后应避免吸烟,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同房使用避孕套降低HPV传播风险。建议每6个月进行宫颈癌筛查,出现异常出血及时就诊。30岁以上女性可考虑接种HPV疫苗预防高危型感染,日常注意会阴部清洁但避免过度阴道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