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包括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长期关节疼痛。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后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感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IgM和IgG抗体。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耐受性较强。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通过雌蚊叮咬感染者后在其唾液腺增殖,再叮咬健康人时传播。偶见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病例。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蚊媒叮咬患者后即具有传染性。
潜伏期2-12天后突发39℃以上高热,伴严重关节痛呈双侧对称性,常见于手腕、膝盖等大关节。发病2-5天可出现斑丘疹,先出现在躯干后蔓延至四肢。约半数患者有结膜充血,部分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
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核酸是急性期确诊金标准,发病4天后可通过检测血清IgM抗体辅助诊断。血常规常见淋巴细胞减少,部分患者转氨酶轻度升高。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发热伴关节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发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关节痛可选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预防关键是防蚊灭蚊,疫区旅行建议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避蚊胺驱蚊剂。目前尚无上市疫苗,多个候选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基孔肯雅热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关节肿痛时可局部冷敷。恢复期适当进行关节功能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持续发热超过5天、意识改变、出血倾向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疫区居民应定期清除积水容器,安装纱窗纱门等防蚊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