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恢复期注意事项有哪些症状

儿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0次浏览

关键词: #骨折 #症状

小儿骨折恢复期可能出现疼痛加剧、异常肿胀、皮肤变色、活动受限、发热等症状。骨折恢复期需密切观察局部体征变化,警惕感染、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1、疼痛加剧

骨折部位出现持续性或加重的疼痛可能提示固定失效或感染。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绝触碰患处。家长需检查外固定装置是否松动,观察疼痛是否随体位改变加重。若疼痛伴随红肿热痛,需考虑骨髓炎可能,应及时复查X线片。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药物缓解症状。

2、异常肿胀

石膏固定后肿胀持续超过3天或反复加重需引起警惕。可能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表现为肢体远端皮肤发绀、皮温降低。家长应每日对比健侧与患侧周径差异,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如出现张力性水疱或剧烈胀痛,可能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需立即解除外固定物。

3、皮肤变色

固定部位皮肤出现紫红色瘀斑或黑褐色坏死提示局部压迫缺血。常见于石膏边缘摩擦部位,可能发展为压疮。家长需每日检查所有外固定接触面皮肤,使用手电筒观察隐蔽部位。发现皮肤破损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严重缺血需调整固定方式。

4、活动受限

拆除外固定后关节僵硬超过2周属于异常表现。可能因长期制动导致肌腱粘连或关节囊挛缩。家长应协助患儿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3次温水浸泡后配合屈伸练习。若合并关节弹响或机械性卡顿,需超声排除游离骨块。

5、发热

体温超过38℃持续24小时可能提示深部感染。开放性骨折患儿更易出现菌血症,表现为嗜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家长需记录发热规律,检查伤口有无脓性分泌物。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可鉴别感染程度,必要时静脉输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骨折恢复期应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补充蛋白质和钙质。避免剧烈跑跳等高风险活动,选择游泳、骑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通常上肢骨折需4-6周复查,下肢骨折需6-8周复查。夜间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使用儿童专用支具防止睡姿不当造成二次损伤。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