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便血的小肠疾病是

引起便血的小肠疾病主要有克罗恩病、小肠溃疡、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肿瘤、小肠憩室炎等。这些疾病可能因炎症、血管异常或组织增生导致肠道出血,血液随粪便排出形成便血。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小肠全层,常见于回肠末端。病变肠段出现透壁性炎症、溃疡,可能穿透肠壁形成瘘管。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严重时出现便血。肠镜检查可见跳跃性病变和铺路石样改变。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等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小肠溃疡多由非甾体抗炎药长期使用、感染或应激导致,溃疡面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脐周隐痛、黑便或鲜红色血便。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可明确溃疡位置。治疗需停用损伤药物,遵医嘱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出血严重时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干预。
小肠血管畸形包括血管扩张、动静脉畸形等,多见于老年人。血管壁结构异常易破裂出血,表现为间歇性便血,可能伴随贫血。诊断依赖血管造影或胶囊内镜。轻度出血可观察,反复出血需内镜下电凝、硬化剂注射治疗,广泛病变可能需肠段切除。患者应避免用力排便和服用抗凝药物。
小肠肿瘤如腺癌、间质瘤、淋巴瘤等可能因肿瘤组织坏死或侵犯血管导致便血。早期症状隐匿,进展后可出现腹痛、肠梗阻及柏油样便。CT增强扫描和病理活检可确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需配合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等化疗药物,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小肠憩室炎多发于空肠,憩室颈部狭窄易滞留食物残渣引发炎症。急性发作时憩室壁充血糜烂可出血,伴发热、左下腹痛。CT可见憩室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治疗需禁食并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抗感染,穿孔或大出血需手术切除憩室。平时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
出现不明原因便血应及时就医,完善粪便潜血、胃肠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日常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损伤。规律作息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贫血患者可适当补充富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自行服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定期复查监测疾病进展,警惕大量便血导致的休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