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原因和症状是什么

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主要与年龄增长、外伤、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眩光敏感、视物重影等。白内障可能由遗传因素、紫外线暴露、糖尿病、眼部外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视力下降、色觉改变、夜间视力减弱等症状。
部分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RYAA基因变异。这类患者可能在出生后即出现晶状体混浊,表现为眼球震颤或白瞳症。治疗需根据混浊程度选择晶状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常用药物包括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谷胱甘肽滴眼液延缓进展,但手术仍是最终解决方案。
长期接触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氧化损伤,多见于高原地区居民或户外工作者。这类患者早期可能出现视物模糊逐渐加重,伴有强光下视力骤降。日常需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防护,确诊后可使用苄达赖氨酸滴眼液、法可林滴眼液辅助治疗,严重时需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形成代谢性白内障。患者除视力下降外,常伴有视物变形、复视等症状。需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眼科检查,早期可使用硫普罗宁滴眼液改善代谢,进展期需手术干预。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需联合眼底治疗。
钝挫伤或穿透伤可直接破坏晶状体囊膜,引发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伤后可能出现突发视力障碍伴眼痛,部分伴有虹膜损伤。急性期需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抗炎,稳定后评估手术时机。复杂病例可能需联合玻璃体切割术。
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后囊下混浊,表现为阅读困难但远视力相对保留。这类患者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必要时更换为免疫抑制剂。早期可使用卡林-U滴眼液延缓进展,后期手术需注意后囊破裂风险。
白内障患者应避免强光刺激并定期复查视力,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适量食用深色蔬菜、深海鱼类。术后需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避免揉眼及剧烈运动。出现突发眼红眼痛需警惕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