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急性肠胃炎的症状及治疗

细菌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可通过补液、抗生素治疗及饮食调整等方式缓解。细菌急性胃肠炎通常由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针对性治疗。
细菌急性胃肠炎早期常见症状为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伴随水样或黏液便腹泻,每日可达10次以上。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发热多为低至中度,体温在38-39摄氏度之间。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减退、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少数病例可见血便或脓血便,提示侵袭性细菌感染。
轻中度脱水推荐口服补液盐散Ⅲ,每袋溶解于250毫升温水中分次服用。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儿童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计算,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尿量和精神状态。补液同时可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减少水分丢失。
对于志贺菌、空肠弯曲菌等侵袭性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或头孢克肟颗粒。非侵袭性腹泻通常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考虑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调节肠道功能。所有抗生素使用前应进行粪便培养,家长不得自行给儿童服用抗生素。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补充肠道有益菌群,每次1-2袋每日3次温水冲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能抑制致病菌定植,建议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治疗期间避免摄入含酒精或碳酸饮料,防止破坏菌群平衡。症状缓解后应继续服用1-2周巩固疗效。
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逐步过渡至馒头、面条等低纤维食物。恢复期可添加蒸蛋、苹果泥等易消化食材,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婴幼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所有患者须保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
细菌急性胃肠炎患者应严格做好手卫生,餐具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腹泻期间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和性状,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恢复期2周内避免生冷食物,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鸡胸肉等。建议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后复查粪便常规,确认病原体清除情况。居家护理时注意与其他家庭成员分餐,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