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化脓性脊柱炎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发热、活动受限,可能伴随神经功能障碍。化脓性脊柱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诊。
化脓性脊柱炎患者早期多出现脊柱局部持续性钝痛或剧痛,疼痛部位与感染椎体一致,咳嗽或体位变动时加重。疼痛可能向胸腹部或下肢放射,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查体可发现棘突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因肌肉痉挛出现脊柱僵硬。治疗需静脉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等,严重者需手术清除病灶。
约半数患者出现中高度发热,体温可达38-40摄氏度,多呈弛张热型,伴随寒战、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与细菌毒素入血有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需进行血培养明确病原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可选择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同时需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由于炎症累及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患者常出现脊柱活动度明显下降,表现为弯腰、转身困难。儿童可能出现拒抱、跛行等非典型表现。影像学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破坏。急性期需绝对卧床制动,使用脊柱支具固定,避免病理性骨折。恢复期可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当脓肿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神经症状。MRI检查能清晰显示硬膜外脓肿范围。需急诊手术减压联合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注射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等。延迟处理可能导致永久性截瘫。
慢性化脓性脊柱炎可导致椎体破坏塌陷,形成后凸或侧弯畸形。儿童患者可能影响脊柱发育。X线可见椎体融合、骨桥形成。晚期需行脊柱矫形手术重建稳定性,术后配合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抗感染。康复期需长期佩戴矫形支具并监测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
化脓性脊柱炎患者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脊柱负重。饮食需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可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低强度游泳、桥式运动等锻炼。日常注意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出现脊柱疼痛伴发热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抗感染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