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的症状和治疗

真菌性肠炎是由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可通过抗真菌药物和饮食调整治疗。
真菌性肠炎引起的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腹痛可能与肠道黏膜受真菌侵袭导致炎症反应有关,伴随肠蠕动异常。轻度腹痛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或制霉菌素片。家长需注意观察儿童腹痛是否伴随发热或血便。
典型表现为每日3-10次水样或糊状便,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或白色絮状物。腹泻由真菌破坏肠黏膜屏障及分泌毒素导致,长期腹泻可能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治疗需补充口服补液盐,同时使用两性霉素B肠溶片或伏立康唑片等药物。家长应记录患儿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
粪便表面常附着大量透明或白色黏液,严重时可见豆腐渣样分泌物。这是肠道黏膜分泌过多黏液以对抗真菌感染的表现,可能伴随里急后重感。除使用克霉唑栓剂外,建议暂时减少高纤维食物摄入。若黏液便持续超过1周,需进行粪便真菌培养检查。
因肠道菌群失衡导致产气增多,表现为腹部膨隆、叩诊鼓音,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腹胀与真菌过度繁殖抑制正常肠道菌群有关。可短期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配合低FODMAP饮食。婴幼儿腹胀时家长需帮助顺时针按摩腹部。
约30%患者出现低至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提示可能存在系统性真菌感染。发热由真菌毒素入血引发炎症因子释放导致,需警惕播散性念珠菌病。除口服抗真菌药物外,严重者可静脉滴注卡泊芬净注射液。体温超过38.5℃时建议物理降温。
真菌性肠炎患者应保持低糖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以抑制真菌生长,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羹、嫩豆腐。注意餐具消毒,避免生冷食物。治疗期间每日更换内衣裤并用沸水烫洗,排便后建议使用弱酸性洗液清洁会阴。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定期复查粪便真菌镜检,疗程结束后2周复查培养确认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