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脾脏是否有问题

关键词: #脾脏
关键词: #脾脏
脾脏问题可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功能评估和病理活检等方式排查。脾脏异常可能与感染、血液病、外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脾脏大小和质地。正常脾脏在肋缘下不可触及,若触及肿大脾脏可能提示感染、肝硬化或血液系统疾病。触诊需配合深呼吸动作,同时观察有无压痛或叩击痛。体格检查对儿童脾脏评估尤为重要,家长需注意孩子是否出现左上腹膨隆或自发疼痛。
血常规可发现脾功能异常相关指标变化。血小板减少可能提示脾功能亢进,异常淋巴细胞增多需警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患者会出现网织红细胞增高和胆红素升高。对于反复发热伴脾大者,家长应配合医生完成EB病毒抗体等特异性血清学检测。
腹部超声能清晰显示脾脏形态结构,测量其长径超过12厘米即为脾肿大。CT检查对判断脾梗死、脓肿或肿瘤更具优势,增强扫描可评估脾血管状况。核素扫描适用于功能性评估,如副脾定位。孕妇等特殊人群首选无辐射的MRI检查。
红细胞寿命测定可间接反映脾脏破坏血细胞的功能。放射性标记血小板扫描能定量脾脏滞留率,超过90%提示脾功能亢进。对于地中海贫血等慢性溶血患者,需定期监测脾脏滤过功能变化。儿童患者进行功能评估前,家长需配合做好禁食等准备工作。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适用于脾脏占位性病变,可鉴别淋巴瘤、转移癌等疾病。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对脾破裂保脾手术具有指导价值。但凝血功能障碍者禁忌穿刺,儿童患者需全身麻醉下操作。病理报告需结合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日常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撞击左上腹区域。脾肿大患者需预防便秘和呼吸道感染,减少腹压骤增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硬或带刺食品。术后患者应按医嘱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出现持续左上腹痛、发热或皮下瘀斑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