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的正确方法是

骨科编辑 医普小新
0次浏览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固定方法主要有手法复位外固定、石膏固定、支具固定、骨牵引固定、手术内固定等。骨折固定需根据骨折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方式,固定后需定期复查并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简单闭合性骨折,通过专业手法将骨折端复位后,使用夹板或石膏托进行外固定。操作时需注意保护软组织,避免压迫神经血管。固定后需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定期调整固定松紧度。常见用于桡骨远端骨折、儿童青枝骨折等稳定性骨折。

2、石膏固定

采用石膏绷带制作管型石膏或石膏托,适用于四肢稳定性骨折。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上下关节,保持功能位。注意观察肢体末梢循环,防止石膏压迫导致皮肤破损或血液循环障碍。拆除石膏后需循序渐进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3、支具固定

使用可调节支具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便于定期调整和局部护理。适用于部分稳定性骨折或骨折愈合后期,具有重量轻、透气性好等优点。需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特定支具,如颈椎支具、腰椎支具、膝关节支具等,固定期间需保持支具清洁干燥。

4、骨牵引固定

通过持续牵引力维持骨折复位,适用于股骨骨折、骨盆骨折等不稳定骨折。需在骨骼上穿入钢针连接牵引装置,保持牵引力线正确。牵引期间需预防针道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定期测量肢体长度和轴线。一般牵引4-6周后改为其他固定方式。

5、手术内固定

采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植物直接固定骨折端,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复杂骨折。术后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内植物一般待骨折完全愈合后取出。

骨折固定后需保持固定装置清洁干燥,避免负重或剧烈活动。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功能,如出现剧烈疼痛、麻木、苍白等需及时就医。均衡摄入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有助于骨折愈合。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愈合进度,切勿自行拆除固定装置。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