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处理基本原则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处理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固定制动、及时就医、避免二次损伤、合理镇痛、功能康复。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因素引起,需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处理。
骨折后应立即用夹板、支具或硬质材料固定患肢,限制关节活动。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需保持伸直位。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避免搬运过程中断端移位。开放性骨折需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后再固定。
所有疑似骨折均需在6小时内就诊,通过X线或CT明确诊断。复杂性骨折可能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急诊手术。儿童青枝骨折、老年人椎体压缩骨折等特殊类型需专科评估。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骨不连。
搬运时应托扶骨折远近端整体移动,禁止扭转或弯曲患肢。脊柱骨折需保持轴线翻身,用硬板床转运。冬季需注意患肢保暖,但不可热敷肿胀部位。饮食应避免辛辣刺激,戒烟酒以防影响愈合。
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疼痛可用曲马多缓释片,但需警惕呼吸抑制。药物镇痛同时可配合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
拆除固定后需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超声波或低频脉冲电刺激。骨折愈合中期可进行等长收缩练习,后期增加抗阻训练。骨质疏松患者需补充碳酸钙D3片和阿法骨化醇软胶囊,预防再骨折。
骨折恢复期应保证每日500ml牛奶或等效钙摄入,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握力球训练,下肢骨折使用助行器期间注意防跌倒。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6-8周内避免患肢负重。若出现患肢麻木、苍白或剧烈疼痛需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