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隐睾的症状

小儿隐睾主要表现为阴囊空虚、单侧或双侧睾丸未降入阴囊,可能伴随腹股沟区肿块或疼痛。隐睾可分为先天性隐睾和获得性隐睾,通常由睾丸下降异常、激素水平异常、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体格检查、超声等确诊。
患儿阴囊内无法触及睾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阴囊发育不良。家长可通过轻柔触摸阴囊确认睾丸位置,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该症状可能与睾丸未完成下降过程有关,需排除腹股沟疝等并发症。临床常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或行睾丸固定术。
约20%患儿在腹股沟区可触及椭圆形包块,可能为滞留的睾丸组织。肿块通常质地柔软,按压时患儿可能出现不适。该表现需与淋巴结肿大鉴别,超声检查可明确性质。若合并睾丸扭转需紧急手术,常用术式包括睾丸复位固定术。
当隐睾合并睾丸扭转或外伤时,患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按患处等疼痛表现。疼痛多呈阵发性加剧,可能放射至下腹部。家长需避免热敷或盲目按摩,应立即就医排除急症。临床可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临时缓解疼痛,但根治需手术治疗。
长期隐睾可能导致患侧阴囊发育滞后,出现明显双侧不对称。青春期后可能继发睾丸萎缩,影响生育功能。建议在6-12月龄内完成治疗,常用药物如注射用绒促性素可促进睾丸下降,无效时需采用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
未及时治疗的隐睾可能影响睾酮分泌,表现为第二性征发育延迟。患儿可能出现阴茎短小、阴毛稀疏等情况。内分泌检查可发现促性腺激素水平异常,需采用十一酸睾酮胶丸等药物补充治疗,并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建议家长定期检查婴幼儿外生殖器发育情况,避免长时间热水浴或紧身衣物。日常可适当补充锌元素促进睾丸发育,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若发现阴囊空虚或异常肿块,应及时至小儿外科或内分泌科就诊,2岁前完成治疗可获得较好预后。术后需定期复查睾丸发育情况及生育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