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为什么能寄生在小肠中

消化内科编辑 健康科普君
0次浏览

关键词: #蛔虫 #小肠

蛔虫能寄生在小肠主要与虫体结构适应性、宿主免疫逃逸机制、营养获取方式、肠道环境适宜性及虫卵传播特性等因素有关。蛔虫感染可能引起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药物驱虫。

1、虫体结构适应性

蛔虫体表覆盖角质层可抵抗小肠消化酶侵蚀,头部具有唇瓣结构能吸附肠壁避免随食糜排出。成虫体长可达20厘米,通过肌肉蠕动对抗肠道蠕动,维持寄生位置稳定。这种形态适应性使其长期滞留于小肠中上部,以半消化食物为营养来源。

2、免疫逃逸机制

蛔虫分泌免疫抑制蛋白可干扰宿主Th2型免疫应答,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杀伤作用。其体表抗原变异特性使抗体难以持续识别,幼虫移行时包裹于宿主组织形成的囊泡中,逃避免疫系统攻击。这些机制共同导致人体难以自主清除虫体。

3、营养获取方式

蛔虫缺乏完整消化系统,通过体壁吸收小肠内已分解的单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其代谢过程消耗宿主大量维生素A和蛋白质,成虫每日可摄取宿主0.5克葡萄糖。这种掠夺式营养获取导致儿童感染者易出现发育迟缓

4、肠道环境适宜

小肠37℃恒温环境及弱碱性PH值适合蛔虫生存,肠腔氧气分压梯度恰好满足其兼性厌氧需求。回盲瓣阻隔使虫体难以进入大肠,肠绒毛间隙为幼虫提供藏匿空间。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还可刺激蛔虫生长激素分泌。

5、虫卵传播特性

雌虫每日产卵20万枚,卵壳含蛔甙层可抵抗胃酸和消毒剂。土壤中虫卵在适宜温湿度下发育为感染期卵,通过污染蔬菜水果经口感染。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后,幼虫需经肝肺移行最终返回小肠发育为成虫,完成寄生循环。

预防蛔虫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蔬菜水果充分洗净,肉类彻底煮熟,饭前便后规范洗手。儿童应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疫区居民可每半年预防性服用阿苯达唑片。出现磨牙、脐周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避免重复感染导致肠梗阻等并发症。日常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助于改善寄生虫导致的营养不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