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乏、血红蛋白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嗜睡、拒奶等症状。可通过蓝光照射、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方式干预。
母亲与胎儿ABO或Rh血型不合时,母体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常见于O型血母亲怀有A/B型胎儿,或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可能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需监测胆红素水平,胆红素超过257μmol/L时需蓝光治疗,严重者需输注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膜蛋白异常会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在脾脏过早破坏。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伴有面色苍黄和脾脏肿大。确诊需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轻度病例可补充叶酸片,重度贫血需输注悬浮红细胞。脾切除手术需延迟至5岁后实施。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儿接触樟脑丸、磺胺类药物等氧化剂后发生急性溶血。黄疸进展迅速,尿液呈浓茶色,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急性期需停用诱发药物,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重度溶血可使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抑制免疫反应。
地中海贫血患儿因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导致无效造血,黄疸程度与基因型相关。重型β地贫出生后3-6个月才显现症状,需定期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配合地拉罗司分散片祛铁治疗。α地贫血红蛋白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多在宫内死亡。
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宫内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破坏红细胞。患儿除黄疸外常有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和颅内钙化。确诊需检测病原体IgM抗体,更昔洛韦注射液适用于巨细胞病毒感染,螺旋霉素片用于弓形虫感染,同时需进行换血疗法降低胆红素。
母乳喂养的产妇应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减少诱发G6PD缺乏症风险。每日监测黄疸消退情况,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吃奶量。保持室内光线明亮有助于发现黄染加重,但禁止直接阳光暴晒。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按医嘱补充维生素AD滴剂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出现反应差、抽搐等胆红素脑病征兆需立即返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