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怎么回事

新生儿溶血症可能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感染因素、药物因素、早产或低体重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光照疗法、输血治疗、药物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换血疗法等方式干预。
母婴ABO或Rh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母亲体内抗体通过胎盘攻击胎儿红细胞。患儿可能出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治疗需采用蓝光照射降低胆红素,严重时输注Rh阴性血。常用药物包括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茵栀黄口服液。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进行性黄疸,可能伴随发热和血红蛋白尿。治疗需根据溶血程度选择输血或脾切除,药物可选用去铁胺注射液、叶酸片、维生素E软胶囊。
巨细胞病毒或弓形虫等宫内感染可诱发溶血。除黄疸外常伴发热、皮疹、血小板减少。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更昔洛韦注射液,配合输注免疫球蛋白。辅助用药包括复方甘草酸苷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母亲孕期使用磺胺类或抗疟药可能导致胎儿红细胞G6PD缺乏。患儿接触氧化性物质后突发血红蛋白尿和重度贫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碱化尿液并使用亚甲蓝注射液、碳酸氢钠片、辅酶Q10胶囊。
早产儿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需加强喂养促进排便,采用间断光疗。可配合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蒙脱石散、葡醛内酯片等保护肝功能。
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应避免进食蚕豆等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按医嘱暂停母乳改用水解配方奶。每日监测皮肤黄染范围,保持室温26-28℃减少能量消耗。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避免使用樟脑丸等含萘化合物。接种疫苗前需评估溶血控制情况,推迟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