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手足口疫苗后得了手足口怎么回事

打了手足口疫苗后仍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可能与疫苗保护力不足、病毒变异、免疫应答个体差异、接种后未产生足够抗体或接触其他型别肠道病毒有关。手足口病通常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
手足口疫苗主要针对肠道病毒71型,对其它型别病毒无交叉保护作用。若感染的是非EV71型病毒,疫苗无法预防发病。即使接种后感染EV71型,疫苗保护率并非百分之百,少数人可能出现免疫失败。疫苗需接种两剂次完成全程免疫,若未规范接种可能影响效果。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存在基础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可能导致抗体生成不足。疫苗接种后需2-4周产生抗体,在此期间接触病毒仍可能感染。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血清型,疫苗仅覆盖主要致病型别。柯萨奇病毒A6、A10等型别近年流行增多,可能造成疫苗防护空白。病毒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抗原性改变,使原有疫苗效力下降。部分患儿存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无法产生有效免疫记忆。极少数可能出现疫苗储存运输不当导致效价降低,或接种操作不规范影响免疫效果。
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家长应做好口腔护理,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溃疡。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疹。患儿用品需煮沸消毒,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托幼机构发生聚集病例时,建议停课10天防止疫情扩散。日常注意手卫生,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