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什么引起的

过敏性紫癜可能由遗传易感性、感染、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疫苗接种等因素引起。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血尿等症状,可通过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方式治疗。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HLA-DRB1等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免疫系统更易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反应。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同时需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是常见诱因,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炎症。患者常伴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需针对感染源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细菌感染,更昔洛韦胶囊抗病毒感染,同时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减轻血管炎症。
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或解热镇痛药可能诱发超敏反应。临床可见用药后迅速出现对称性紫癜,严重者伴喉头水肿。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过敏,严重时需肾上腺素注射液抢救。
海鲜、鸡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是常见过敏原,儿童更易发生。除皮肤表现外,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治疗需严格忌口,轻症可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口服维生素C片增强血管韧性。
极少数人在接种流感疫苗、乙肝疫苗后1-3周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表现为轻度下肢紫癜,可自行消退。若症状持续需使用醋酸泼尼松龙片短期治疗,并暂停后续疫苗接种计划。
过敏性紫癜患者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紫癜部位;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已知过敏食物;定期复查尿常规监测肾脏损害。出现新发紫癜、腹痛加重或血尿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