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粪口途径传播、接触污染物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染。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分泌物可能导致感染。家长需注意患儿衣物单独清洗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共用毛巾等物品。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携带病毒,在1米范围内通过呼吸道传播。流行期间应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防护。
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手部接触传播。家长需特别注意患儿便后洗手,幼儿园等集体机构要加强餐具消毒和饮用水管理。
病毒可在玩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存活数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口鼻可能引发感染。建议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保持环境通风。
孕妇感染肠道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传染给新生儿。妊娠晚期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新生儿需隔离观察。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在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幼儿园等集体单位要做好晨检和消毒工作。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通常需要隔离7-10天。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