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手足口病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能伴有发热。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疱疹液中。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或飞沫吸入均可导致感染。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家长需注意儿童个人卫生管理。
初期表现为低热、食欲不振,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小水疱,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家长需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多数患儿病程为7-10天,疱疹干涸结痂后无瘢痕。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困难等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异常,需立即住院治疗。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通过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血糖升高、白细胞显著增高等改变。
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日常需加强手卫生,患儿用品应单独消毒。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需严格落实晨检和隔离制度。
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刺激口腔溃疡。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疱疹。家长接触患儿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洗手,患儿衣物应煮沸消毒。如出现嗜睡、持续呕吐、肢体无力等危重症状,须立即送往医院儿科或感染科急诊。